設計“最終傳動裝置”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規程(大批生產)
- 文件介紹:
- 該文件為 doc 格式(源文件可編輯),下載需要
20 積分
- (一)、零件的作用
最終傳動箱蓋位于車床傳動機構中,主要防止灰塵和外面的環境影響起到密封的作用,使機床的傳動能夠精確的按照要求工作,獲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的作用。最終傳動箱蓋給保證最終的傳出速度提供的一個密封的環境,使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,更能夠有效地潤滑和運轉,防止里面的零件快速的磨損。
(二)、零件的工藝分析
最終傳動箱蓋共有兩處加工表面,其間有一定位置要求。分述如下:
1. 以上平面為基準加工下表面
這一組加工表面包括:上下端面有平面度要求,上平面的孔有同軸度要求 且下面的孔φ16的平面有表面有粗糙度要求
2. 以下平面為基準加工孔φ16
這一組加工表面包括:φ16的孔,以及其上下兩個端面。
這兩組表面有一定的位置度要求,即φ7 的孔與φ14 的孔有同軸度要求。
由上面分析可知,加工時應先加工一組表面,再以這組加工后表面為基準加工另外一組。
二、工藝規程設計
(一)確定毛坯的制造形式
零件材料為HT150。考慮零件在機床運行過程中所受沖擊不大,零件結構又比較簡單,故選擇鑄件毛坯。
(二)基面的選擇
基面選擇是工藝規程設計中的重要工作之一。基面選擇得正確與合理可以使加工質量得到保證,生產率得以提高。否則,加工工藝過程中回問題百出,更有甚者,還會造成零件的大批報廢,是生產無法正常進行。
(1)粗基準的選擇。對于零件而言,盡可能選擇不加工表面為粗基準。而對有若干個不加工表面的工件,則應以與加工表面要求相對位置精度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粗基準。根據這個基準選擇原則,現選取不加工外輪廓上表面作為粗基準,利用一組共兩塊V形塊支承這個主要定位面,限制5個自由度,再以一個銷釘限制最后1個自由度,達到完全定位,然后進行銑削。本工藝路線只有第2工序需要用到粗基準,即工序2 粗銑 半精銑底面/以上端面為粗基準。其中φ16的圓柱面整個粗基準選擇過程符合先粗后精和先面后孔的原則。在整個加工過程是起到基準的作用;φ16內孔在鉆孔時也起到粗基準的作用。
(2)精基準的選擇。主要應該考慮基準重合的問題。當設計基準與工序基準不重合時,應該進行尺寸換算,這在以后還要專門計算。本工藝路線的精基準選擇如下:粗銑下端面/以上平面及φ16外圍為基準;粗銑 半精銑上端面/以底面及φ16外圍為基準;鉆擴兩孔φ16/以底面為基準;粗鏜 半精鏜孔φ16/以底面為粗基準;攻螺紋孔M16孔/以上端面為基準;鉆孔φ7孔/以上端面為基準;精絞,精絞孔φ14/以φ7內孔為基準。
(三)制定工藝路線
制定工藝路線得出發點,應當是使零件的幾何形狀、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術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證,在生產綱領已確定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采用萬能性機床配以專用工卡具,并盡量使工序集中來提高生產率。除此之外,還應當考慮經濟效果,以便使生產成本盡量下降。
1、工藝路線方案一:
工序1 鑄造毛坯
工序2 以底面為基準鉆擴孔φ16
工序3 以孔φ16為基準半精銑底面
工序4 以底面為基準锪倒角2X45°攻螺紋M16
工序5 以孔φ16為基準半精銑底面
工序6 以底面為精基準粗銑半精銑上平面
工序7 以上平面為精基準鉆擴孔φ7
工序8 以φ7中心線為基準鉆擴孔φ14
工序9 以φ14為基準锪平φ14
工序10 去毛刺 清洗
工序11 終檢
2、工藝路線方案二:
工序1 鑄造毛坯
工序2 以上平面為粗基準粗銑底面
工序3 以地面為精基準粗銑 半精銑上端面
工序4 以上平面為精基準鉆孔φ16
工序5 擴孔和絞孔φ16孔并锪倒角2X45°
工序6 以孔φ16中心線為基準攻螺紋M16
工序7 再以上平面鉆擴孔φ7。
工序8 以孔φ7為基準鉆擴孔φ14
工序9 以孔φ7為基準锪平φ14
工序10 去毛刺 清洗
工序11 終檢
3、工藝方案比較分析:
上述兩方案:方案一 是先加工內孔φ16, 再以φ16孔為基準加工底面,然后加工上平面,而方案二 先加工底面,以底面為基準加工各面及φ16內孔.由方案一可見φ16孔為基準加工底面精度易于保證,再以底面為基準加工上平面及孔各面基垂直度要求 ,可保證便于定位加工,符合中批生產要求,而方案二較為合理適合于大批量生產。因此,最后的加工路線確定如下:
工序1 鑄造毛坯
工序2 粗銑 半精銑底面/以上平面為基準,選用X52K立式和專用夾具
工序3 粗銑 半精銑上端面/以底面為基準
工序4 準鉆孔φ16/以底面及φ26外圍為基準
工序5 擴孔和絞孔φ16孔并锪倒角2X45°以底面為基準選用Z3025搖臂鉆床和專用夾具
工序6 以孔φ16中心線為基準攻螺紋M16 ...